1269年,6月19日,骨嵬岛。
一名准尉从桅杆上滑下来,三步并作两步回到舰桥上,报告道:“报告中校,看清楚了,是一艘顺风级搁浅在了海岸上,遭遇了土人的围攻!”
烈焰级“镇远”号上,北疆开拓特遣支队提督潘学忠听完准尉的报告,说道:“既然被我们撞见了,那就派‘黑龙江’和‘松花江’过去帮他们一把吧,正好也该点火动动了。”
于是副官重复了他的命令,通过传统的信号板将命令传达给了两艘最新锐的蒸汽船,也就是“江级”驱逐舰的一号舰“黑龙江”和二号舰“松花江”。
两艘船随即把帆一转,向东北方的岸边驶去,与此同时,动力舱中的锅炉升起了火,黑烟从烟囱中冒了出来,可收放的螺旋桨装到了传动轴上,船只缓慢而确实地加速起来。
潘学忠目送两艘船离开,确认没出什么问题后,又对手下们说道:“好,我们也去看看吧。啧,那艘海船搁浅了,水深大概不够,都小心点。”
……
原本的历史上,1268年,蒙军正式露出爪牙,开始围攻襄阳,拉开了灭宋大幕。知道这一点的东海股东们对此自然是非常警惕的,所以之前的几年里一边暗中加大了军事投入,一边向汉水流域和南阳盆地派遣密探,侦察蒙古人的动向,随时准备出手干预。
但是一直安然度过了整个1268年,都屁事没有,忽必烈为了对付阿里不哥的余孽,一直在西北折腾,并没有进犯襄阳的动向。襄阳口岸,两方商民在榷场有序地进行贸易,并无历史上那种大建堡垒大屯兵丁的紧张迹象。
这让股东们大松一口气的同时又沾沾自喜:看来历史果然被我们改变了啊!
于是,放下心来的他们就开始折腾起别的事情来,比如开始考虑独自对付蒙古时的战术战略,又在考虑“稍稍”向北扩张一点。
对于现在的东海商社来说,虽然他们的触角已经伸得相当远,但实际上并未找到太多适宜的土地。南洋和西洋地区太过炎热,只不过是干热还是湿热的区别,都不是很理想的居住地。日本此岸郡所辖的关东平原倒是不错,但是面积也太小,开发潜力是能看到头的。
所以,在一连向南探索了好多年之后,他们便转而向北碰碰运气。说到向北,那就是经过鲸海向北了,这一带倒是有不少陆地,但是沿海区域大都是难以开发的山地,不值得投入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的目光一直越过了鲸海,直接盯上了北方的黑龙江流域。黑龙江流域是众多渔猎民族的故乡,人口少而强悍,是很好的敢死队兵员;当地出产毛皮、东珠、人参等珍贵商品,有较大的商业价值;流域中也有大量的平原,有开发成农耕区的可能——但说实话,这些都是幌子。
股东们稳脚跟,那就可以沿河一直深入漠北高原,威胁蒙古人的大后方,对于未来的战略大有裨益。
要知道,自古中原王朝征战漠北,最大的问题不是战斗,而是漫长的陆路带来的补给难题。若是有水路可走,这个问题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然,现在谈什么“威胁后路”似乎早了点,而且这并不是个简单的任务。但正是因为不简单,所以才要早早开始布局,以免真的能用上的时候却没东西可用。
于是今天,就有这支雄壮的舰队出现在了骨嵬岛西侧的海面上。
这支舰队,也即“北疆开拓特遣支队”,由功勋卓著的海军老将潘学忠中校率领。舰队包括烈焰级两艘,大小运输船六艘,规模不算太大,但却配备了东海商社近年来一系列最新锐的技术,比如说两艘蒸汽驱动的船只——黑龙江舰和松花江舰,同属于最新定型的“江级”驱逐舰。
江级作为东海商社第一型量产的蒸汽船,仍然延续了当初设定的“浅水、快速”的思路——既然早期蒸汽船在外海竞争不过已经相当成熟的大海船,那还不如专注于在内河和浅海区的性能,万一出了故障也好处理;同时,既然动力机构占据了大量空间,在运输力上是不可能竞争过传统帆船的,那么不如干脆放弃货运,在技术受限的前提下尽量把船做快点。
根据这个思路做下来,最后的结果就是江级了。相比最初那艘改装来的实验型蒸汽船,它的标准吃水降低到了1米,以适应未经疏浚的复杂水道。但为了在浅吃水的条件下有足够的空间安置机舱、燃料和必要的其他物资,船体长度一下子增加到了40米,水线宽7米,从外表上看足可称为一艘“大船”了。看着大,几乎和烈焰级差不多长,但标准排水量只有150t,满载也不过200t,算是相当轻盈的船只了。
她们的结构很简单,就只有单层船体加上一些上层建筑,但经过了合理的设计及“借鉴”,外形看上相当流畅且亮眼。上层建筑使用了“双岛式”布局:中前部有一座双层舰桥,中后部隔了一段距离又有一个单层的动力操纵区,其余部位则是露天甲板。船身用某种白料为基底混合柏油涂成了灰白色,有着半哑光的色泽,看上去相当高级;而侧面用红线从艏尖画出一道弧线,平滑过渡到甲板位置,一直画到船尾,将外漂的船体干舷和内收的上层建筑侧壁两个平面相交形成的折线清晰地勾勒了出来,让单调的船体一下子有了凌厉的感觉,颇有画龙点睛的味道。
江级的建造应用了多项新技术。除了蒸汽动力,最重要的革新是,它是阔马造船厂正